侵权投诉
订阅
纠错
加入自媒体

“刷眼”黑科技虹膜识别 为何迟迟未红

人工智能的火爆掀起了新一波的互联网技术浪潮,无数技术人转移阵地、投身其中。在人工智能热潮影响下,生物识别技术持续加快升级,以指纹识别、人脸识别、虹膜识别等为代表的落地应用成为诸多科研院所、创投圈和资本市场持续看好的领域。与人脸、指纹等识别方式相比,许多人对虹膜识别的第一印象仍然停留在好莱坞大片中,事实上虹膜识别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,相较于指纹0.8%、人脸识别2%左右的误识率,虹膜识别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。在指纹和人脸识别之外,这门生物识别技术不可忽略。

我国虹膜识别行业成长迅速

大到国家安全、小到个人信息安全,虹膜识别均有用武之地。2018年,湖北省艺术高考就将虹膜识别用于识别考生身份。

对于虹膜来说,基本上在人们出生后的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已经发育到足够的尺寸,便进入稳定期,不再发生改变,成为这个人独一无二不可更改的身份标识。因此,人类虹膜高度独特性、稳定性及不可更改的特点是其可用作身份鉴别的基础,虹膜识别也因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。

尽管我国虹膜识别技术起步较晚,但目前在近距离虹膜识别已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旗鼓相当,远距离虹膜识别也正在发展,不断缩小差距。核心技术的进步加上中国本土电子零部件产业成熟,国外终端集成商纷纷退出,国产企业成长迅速,目前我国传统的海外终端集成商主要是 LG,其他公司如松下、NEC、OKI 等已经退出市场;中国本土企业聚虹光电、中科虹霸、武汉虹识等近年来成长迅速。

进一步普及还面临困境

我国虹膜识别行业逐步开始发展,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,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5.68亿发展到2018年30.91亿,且预计此后保持持续上涨趋势,到2022年达74.52亿。虹膜识别市场前景广、技术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吗,但其普及也面临许多困境。

其一是易用性。虹膜识别在安全性上远胜指纹和人脸识别,但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在当下流行的原因不仅在于安全,更在于其易用性。虹膜识别在易用性上则略有不足。用户进行虹膜识别时需要将眼睛以一定的距离对准摄像头,过远则不能识别。除此之外,广受时髦人士欢迎的“美瞳”对虹膜识别来说也是一项挑战:美瞳会遮挡用户黑眼球,导致设备无法看到虹膜上的纹路,而且市面上美瞳款式琳琅满目,一一用算法解决也不太现实。

其二,在市场方面,即使技术先进也不一定能得到推广。中科虹霸马力分析:“对用户来说,他为什么需要你的新产品?如果他现有的产品还能用,并且还能解决主要问题,他就没有用新产品的积极性。”目前指纹和人脸识别在用户端加速普及,在二者尚能满足主要需求的情况下,很难有大批用户选择更换成成本更高的虹膜识别设备。

因此,当下虹膜识别大多局限于工业和金融业,投放到个人消费市场的成型产品较少,用户“只闻其声,不见其人”。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认为:“如果想让虹膜识别变得更好用、应用领域更广,一定要结合人脸实现虹膜人脸融合识别。”“虹膜+人脸”的混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,既互为补充,又不使用户改变使用习惯,做到无缝过渡,或可为虹膜识别打开市场铺平道路。

结语:虹膜识别相较以往,应用场景和技术已大大发展,不过虹膜识别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兼顾市场需求,方能“落地”。人脸作为器官,呈现出多样化的生物特征,目前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虹膜识别都不能说已臻完美,均存在一定误差,在未来,虹膜识别和人脸识别或将结合起来共同应用。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
发表评论

0条评论,0人参与
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
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,请输入验证码继续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

安防 猎头职位 更多
文章纠错
x
*文字标题:
*纠错内容:
联系邮箱:
*验 证 码:

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